光影流轉,千年非遺煥新顏。6月14日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巴林左旗皮影戲在遼文化產業園大劇院廣場驚艷亮相,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光影盛宴拉開夏季文化展演序幕。作為巴林左旗“文旅體農商”融合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,本次活動通過“非遺展演+創意市集+夜間消費”的創新模式,為北疆夏夜注入鮮活動能。
幕布輕啟,鼓點鏗鏘,演出在經典劇目《海龍駒》中拉開帷幕,牛皮雕刻的精湛影人在藝人指間騰挪翻轉,細膩紋路在燈光下流轉生輝,配合悠揚的唱腔與緊湊的鼓點,皮影藝人以精彩的表演、高亢的唱腔,帶領現場觀眾穿越時空,進入跌宕起伏的劇情。觀眾不時用手機記錄下這精彩的一幕。
巴林左旗皮影有二百余年的歷史,影人細膩華美,刀法精雕細刻,生動傳神。演唱實踐中,藝人們主動將當地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其中,劇本涵蓋了歷史演義、民間傳說、神話故事等,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現實,謳歌了人間的真善美,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融合發展的成果。
“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皮影戲,今天能現場感受,太震撼了!那些皮影好像有了生命一樣。”在場觀眾激動地說。許多家長也帶著孩子來現場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,紛紛表示,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孩子接觸到傳統文化,更培養了他們對非遺藝術的興趣。
展演區外,融合大戲同步上演:妙趣橫生的皮影打卡區讓游客駐足留念,精致的皮影文創產品讓人愛不釋手,更有熱鬧的非遺夜市,將蒙古族刺繡、蒙古包技藝、遼瓷燒制技藝等生動地呈現出來,各類攤位匯聚成文旅體農商融合的活力長廊。主辦方表示,未來將繼續舉辦更多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,讓皮影戲等非遺瑰寶走進大眾生活,弘揚非遺時代價值,打造兼具文化底蘊與煙火氣息的夜間生活新模式。
“這次活動是文旅體農商深度融合的新探索。”巴林左旗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姜文麗介紹說。以文化展演為核心,旅游體驗為載體,農業傳統工藝賦能,夜間市集打通消費鏈條,將市民夜間休閑體轉化為文化消費場景。作為國家級非遺的皮影戲,正從單一藝術形態升級為產業融合引擎。
當皮影戲的鼓點與夜市的喧鬧交織共鳴,巴林左旗以千年非遺為支點,撬動文旅體農商協同發展的新格局。這場充滿煙火氣的文化實踐證明,傳統藝術的生機,正蘊藏于與現代生活的深度交融之中。